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类及非线性渗流机理研究
该成果属于油气田开发与开采工程领域。主要利用核磁共振、恒速压汞、X-衍射、离心实验和低渗透物理模拟等高新技术研究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及分类。在此基础上,研究低渗透油藏流体非线性渗流规律及合理井网部署研究,得到下列几点发现:
1.利用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和低渗透物理模拟等高新技术研究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提出了低渗透储层评价的新参数。
2.确定了低渗透油藏储层评价参数的分类界限,形成了低渗透油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
3.在传统启动压力梯度测试技术基础上,形成新的非线性渗流段的测试技术和分析技术。
4.提出了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系数新概念和计算方法,提供了快速评价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部署新方法。
5.编制了考虑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的油藏数值模拟程序,形成了低渗透油藏流体非线性渗流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有效驱动压力体系与合理井网部署的评价方法。
该成果获2009年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深井超深井碳酸盐岩油气藏深度改造理论与配套技术研究
研究院通过五年攻关,形成了以“一套方法、两个理论和四项技术”为核心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深度改造配套技术,其中TCA温控变粘酸酸压配套技术获2005年集团公司石油科技十大进展之一。
“一套方法”:创新建立了缝洞型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压前综合地质评估方法,建立了缝洞型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压前量化评分系统与标准,为科学选井选层及优化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
“两个理论”:1.建立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物性控制裂缝延伸理论。2.建立了温度控制酸液变粘理论。
“四项技术”:1.高温胶凝酸酸压技术。2.TCA温控变粘酸酸压技术。3.GCA地面交联酸酸压技术。4.碳酸盐岩高温深井加砂压裂技术。
目前,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深度高效改造理论与配套技术在塔里木碳酸盐岩油气藏改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增储上产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该成果获2008年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膨胀管套管补贴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院通过这项研究,开发出适用于国内油气田实际生产需求的膨胀管套管修复技术和成套工具。技术创新点主要有:
一、研制了多型号多系列的膨胀管套管修复工具。
二、开发了多种材质和型号的高膨胀率、高强度国产膨胀管材。
三、研发了型号、尺寸系列化的长寿命膨胀锥技术。
四、研发了膨胀螺纹连接密封技术,解决了长段套损井修复难题。
五、研制了可长期存储、有效减摩的干固体润滑膜。
六、开发了施工技术及工具。
七、开发了基于金属密封和组合密封的耐高温膨胀管技术,可用于深井等高温井套损修复。
八、开发了适用于斜井、水平井套损修复的减阻膨胀工具。
九、开发了用于堵水、层系封堵的大通径薄壁膨胀管套管修复技术。
十、开发了新型的膨胀管综合试验台架。
膨胀管套损井修复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试验阶段,并进行了300井次以上的施工,成功率99%,经济效益显著。
该成果获200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研发技术
研究院经过持续攻关,建立了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研究和工业化生产的软、硬件优质技术平台,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取得了世界公认的突破。
利用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研发技术体系,创新三次采油用聚合物研究思维,率先提出使高分子侧链上同时带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研制成功的梳形抗盐聚合物(KYPAM),克服了普通聚丙烯酰胺抗盐性能差的缺陷,产品在大庆、大港等油田三次采油应用,使油田首次实现三次采油利用污水直接配制聚合物,取得比普通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降低10%采油成本、提高采收率增加2个百分点的突出效果,成为油田三次采油用新一代的高效驱油剂。在大庆、大港、胜利、新疆和华北等油田的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和深部调驱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
应用形成的三次采油用新型聚合物研发技术体系,二种新型聚合物——辫状梳形及树枝状梳形聚合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该成果获2008年集团公司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核磁共振岩芯分析仪研制及现场应用
核磁共振岩芯分析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是一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多用途、多功能快速储层参数测试系统,可应用到现场录井、室内储层评价研究等多个领域。
1.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具有多参数同时快速测量、对样品形状没有要求的特点,填补了现场直接获取储层参数的空白,是录井行业的重大技术突破。
2..核磁共振实验技术包括储层评价、开发试验研究、快速的储层参数测试及工程上的压裂、堵水调剖、三次采油方案设计等方面。
3.为核磁测井提供测井参数设计和处理解释参数定标。采用与核磁测井相同的脉冲序列、数据反演方法及储层参数计算模型。优化核磁共振测井参数,有效提高测井的解释符合率。
核磁共振岩芯分析仪完全国产化,实现从实验室到现场,从定性测量到定量测量的飞跃。相续研制出Magnet-2000、RecCore04及RecCore2500型等系列仪器。申请专利三项,其中发明专利一项。
该成果获2006年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